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举办职教育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兰州市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安排,结合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的示范校建设任务要求,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和完成提供有力保障,受学校委托,中收协(北京)教育咨询中心承办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主办的“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修班”于2015年1月14日至15日在学校西校区六楼阶梯教室进行。会议特聘全国知名职教专家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魏民及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渠川钰教授开展了系列专题讲座,来自兰州市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兰州市第十二片区及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全体教师180多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国家首批高职院校示范专业负责人渠川钰教授作了题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她拥有18年企业经历,10年高职从教经历,多年从事教学一线岗位,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切身的体会,对职教师资培训与课程教学改革有较深入研究。她认为,行动体系课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知识内容;行动体系课程的特点是两条腿走路,即“工作过程+知识理论”;通过工作过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又兼顾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要将知识点附着在真实的载体上(产品、项目、任务等),让它有用、有趣、有成果。她强调,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如同要能串珍珠为项链;只有如此,课程才是活的,才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通过对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这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第一步;开发学习情境的原则:一是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是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三是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使之具有完整性、涵盖性、范例性、可操作性、结果驱动性、可迁移性、适度性、前瞻性、趣味性、灵活性,注重工学结合降低训练成本。由于每个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工作范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每个学习情境的载体也有所不同,载体的形式可以是项目,也可以是案例、模块、活动和问题等;而载体的内涵则可以是现象、产品、结构、种类等。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专委会主任、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顾问、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魏民作了题为《白话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的专题讲座。他认为,作为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师,一是有要具有对《决定》有关内容的认识理解、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入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将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等一些意识;二是了解 “三通二平台”、 数字教学资源库、数字教学空间、数字教学资源、MOOCS、微课、信息化教学模式、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碎片资源、现代职业院校教师八大件、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等一些说法;三是要知道多元能力、教学点、虚实比、媒体联姻、积件资源等一些理论;四是看过现代数字教室、现代虚拟教室、现代数字视频微课、现代数字教学包、现代数字学习包、现代信息化课堂教学、现代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等一些演示;五是会发现文字文档类媒体设计、图片类媒体设计、视频类媒体设计等问题;六是会对单纯文档类数字教学媒体、表格类数字教学媒体、单纯框图类数字教学媒体等做一些修改 ;七是会做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教学、校企信息化教学通道、个性化教学空间、常用数字教学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简单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需求性德等一些设计;八是会操作常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制作文档类教学媒体、制作图片类教学媒体、制作简单视频类教学媒体、使用常用教学管理、教学资源软件等技能。
通过培训,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怎样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师要关注的不是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设计每一堂课;不怕大事做不了,就怕小事做不好。


(信息来源:示范校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