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躲不过电信诈骗
走过最长的路,是诈骗分子的套路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百出
暑假期间
孩子们接触网络时间增多
诈骗风险也随之升高
为筑牢安全防线
防诈骗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以下是防诈骗小知识
提醒家长和学生务必提高警惕
共同守护假期网络安全!
暑假期间,青少年学生成为了不少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目标人群。近期,全国各地已有多名学生遭遇不同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部分家庭财产遭受较大损失。一起来看——
手机没电+借用电话手表 =诈骗
近日,某市一派出所成功破获一起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电话卡盗窃案,该案中被盗电话卡被用于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经查,4名犯罪嫌疑人流窜至某县,在学校周边活动。他们以“手机没电联系家人”或“借用导航”等借口,向小学生“借用”电话手表。得手后迅速拆解,盗取其中的电话SIM卡。
6月30日,该团伙在某县某校附近连续作案,骗取了20名小学生的电话卡,并立即转交上线。部分被盗电话卡当天即被用于实施电信诈骗,导致相关号码被通信运营商冻结。
接家长报警后,警方迅速行动。一方面联系运营商协助受害学生注销涉案号码,另一方面联合县反诈中心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嫌疑人。7月3日,警方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目前,4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盗窃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自称“警察”+诱导偷拿父母手机 =诈骗
7月4日,某市高二女生石某加入一个群聊后,被一名自称“卧底警察”的人添加好友,至此掉入陷阱,3天被骗25万元。对方精准报出她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声称“你涉嫌网络诈骗,已立案调查”。
石某又怕又慌,按要求先将自己5000多元生活费转入“安全账户”。紧接着,对方又报出其母亲马女士的信息,威胁“不转母亲银行卡里的钱,就立刻抓你去派出所”。被逼无奈的石某偷偷拿过母亲手机,用短信验证码破解支付密码,将两张银行卡里的25万余元全部转出。对方还反复警告“这事必须保密,告诉家长就按抗拒调查处理”。直到7月7日,马女士接到警方提醒电话,才发现两张银行卡余额清零,石某这才哭着说出真相。目前警方正在调查此案。
轻松高薪兼职+群发指定短信 =诈骗
暑假来临,不少学生想找份兼职,不法分子以“高薪兼职”为饵,诱骗学生群发诈骗短信,使其无意中沦为电诈“工具人”。
14岁的中学生小雨(化名)想赚点零花钱,很快被一则“急招线上客服助理”的信息吸引。对方许诺“发一条短信一块钱,日赚150元”,工作内容仅是群发指定短信。小雨信以为真,按对方提供的教程和号码,用父母手机号发送了内容为“你的物件已经到一个半小时了……”的引流短信。发送几十条后,小雨察觉异常,及时停止了操作。
北京反诈中心发出警示:暑假期间,已发现多名11至17岁的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此类诈骗引流短信,且呈现蔓延趋势。
反诈民警强调,学生一旦参与此类“兼职”,不仅可能影响自身电话卡使用,更严重的是已涉嫌违法犯罪,需承担法律责任。从受害者变成“帮凶”,往往仅一步之遥。
购买游戏装备+添加客服下载APP =诈骗
7月6日,某市一名学生小杨(13岁)在线下购买卡游徽章后,在某App上发帖转售,随后便有人私信联系称想要购买,并让小杨下载另一个App进行交易。
交易过程中,对方称已将钱付给交易平台,让其添加平台“客服”进行收款。随后小杨将自己的收款码发送给“客服”,“客服”称小杨是未成年人,要求其通过父母手机“垫付押金”才能发货。
在对方诱导下,小杨通过视频电话拍摄其母亲手机,并按对方远程指导操作其母亲手机进行汇款。对方以“退押金”为由,反复要求小杨扫码。直至母亲手机无钱支付后,仍未能退回押金,小杨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3.74万元。
近日,某地小张同学放假在家申请了一款新游戏的内测资格,申请失败后不甘心,又到网上搜索,进入了一个声称能办理内测资格的直播间。对方称,官方内测期间充值可享受返利优惠,还能折上折,小张就按要求进行了多轮充值共计3600多元,还把充值账号密码告诉了对方。对方承诺内测资格和充值金额会在3天内生效,可第二天小张想联系却发现对方失联,意识到被骗赶紧报了警。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掌握反诈“护身符”
“三不”原则
不点“免费领”链接
不加陌生好友
不说验证码、密码
“两立即”铁律
遇恐吓立即关屏幕
被威胁立即喊家长
务必牢记
真警察不会要验证码
不会让你用家长手机操作
不会让你共享屏幕
兰州理工中专致家长的一封信
防止电信网络诈骗,家长们务必注意:
假如您遇到类似情况,接到有关孩子特殊情况的陌生电话时,保持平静心态,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及时核实陌生信息的真伪。希望家长(监护人)配合做好以下教育工作:
1.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随意向外人提供自己的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
2.接到陌生电话、短信,一定要保持冷静,当对方恐吓你银行卡透支、涉嫌犯罪、家人亲戚朋友遇事等可疑情况时,请立即与家人联系协商核实,或者拨打110报警。
3.如家长收到任何冠以学校名义的陌生电话、短信、微信、钉钉等推送的收费信息或是二维码时都不要轻易点开,务必先向班主任老师确认,不要轻信不明信息,更不要信谣、传谣。
4.学校不会以短信方式推送教学链接,请关注学校公众号、班级群等渠道通知。
5.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当您接到此类电话或信息,请勿轻信。如果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及时报案。
“三问”习惯保平安
问自己!问亲友!问警察!
“三缓”智慧防冲动
缓一缓!查一查!想一想!
防电诈顺口溜
陌生电话要警惕,可疑短信需注意;
稳赚不赔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
验证码是金钥匙,打死不能给出去;
网络交友要小心,嘘寒问暖藏杀机;
客服退款有猫腻,官方渠道才可信;
公检法要你转账?立马挂断别犹豫;
任他骗术七十二,不要转账就没事。
(以上部分宣传信息来自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