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要闻 > 校园简讯

数字赋能未来人才培养的“十个场景”

发布时间:2024-02-15 0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图片

知识共享“3.0”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颠覆了传统的知识承载和传播手段,教育资源、教学环境、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互联网+教育”掀起热潮,人工智能让机器能够深度学习。

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新格局,数字教育生态不断引领每一个学习者建立微小而独立的信息提供者、知识生成者的共同身份,这种开放、包容的整体环境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与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着广阔的可能性。

2023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教研网协办的“第二十三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研月闭幕式”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做了专家报告——《未来人才培养趋势与选择》。

以下内容整理自吕会长的讲座,有删减。


图片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


吕会长围绕问题“数字化转型如何高质量赋能‘教’与‘学’?”,从主体(学生、教师),载体(课程、作业),客体(学校环境、社会资源)等维度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培养综合素养优秀人才的十个创造性场景,为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新模式提供思考。


图片


场景1: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


数据驱动学业评价方式变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要功能是跟踪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感知和获取学生学习表现数据,经过分析处理,生成学生在数字画像,有助于提高学生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场景2:每位教师拥有人工智能助手


面向学生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学不再仅仅依靠教师,会出现人机协同的课堂,智能化可以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特征、情感偏好、能力潜质等,据此精准分析学情,为学生科学定制教育服务。


图片


场景3:每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


助力学生实现自适应学习。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系列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知识图谱帮助机器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让知识图谱嵌入学习系统,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场景4:部分教学业务由网络代劳


学习资源与服务供给日益多元。这既为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也给学校带来挑战,在线教师可能会获得更多认可,学校的优秀教师可能会离开学校从事在线教育。


场景5: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


虚实融合的校园广泛存在。3.0时代学校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复合体,虚拟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实行基本教育资源免费供给。教师可在平台上获得学生课前的泛在学习数据,据此调整教学计划,确定学生学习的适切目标。


图片


场景6:每名学生的作业不一样


统一的作业布置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个性化学习存在冲突。未来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支持面向每名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也可称之为智慧作业。


场景7:每种学习方式都会被尊重


学习方式日趋多样。信息技术的变革引发学习方式、学习体验、学习路径等一系列变革以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了时空局限。虚拟现实、虚拟实验、三维仿真、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与学习融合,成为新型教学工具,使体验式、沉浸式等新的学习形式不断涌现。


场景8:每个家庭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场


家校共育成为教育治理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借助互联网,家长可以参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个环节,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这有助于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支点。


场景9:每种教育装备都趋向智能化


技术和资源将深度嵌入教与学系统。教育装备智能化改造将成为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学习装备将集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人性化将成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从而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场景10:每所学校都被隐性课程环抱


学生拥有更多的展现与互动平台。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2014年世界教育峰会上,645位教育专家对“2030年的学校”展开调查,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在线内容”将成为最重要的知识来源,而“社会环境”也是重要的知识来源,排在第三位。社会环境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有效利用,同时要加强治理,坚决防止社会负面信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最后,吕会长也从人文视角阐释了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学校人才培养的不确定性风险,数字化应用场景值得研究与展望,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3.0时代的学校仍应不忘初心,重视教育深处的情感体验与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