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对外服务 >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案例

发布时间:2015-01-05 16:23:4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心理辅导案例

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5年1月5日
心理辅导案例
 一例中职学生学校生活障碍的分析与辅导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问题多是由于学习、情感、生活、交往、就业等问题造成的。俞国良等人(2010)的研究显示“对近万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资料   
     张帆(化名),男,17岁,住校。小学时喜欢画画,文化课学习成绩优秀。初二时,由于与班里的一名女生常常在一起的缘故,班主任认为二人早恋,分别进行谈话后,让他们承认错误。张帆对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强烈不满,便转到其他学校。来到刚刚转入的学校时,张帆很兴奋,但有一天早上,张帆在头上抹了一些发油,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逼他洗掉,他回答说没时间了,父亲全然不听,狠狠地将他揍了一顿,还斥责他不学好就知道谈恋爱等。张帆那天没有去上学,后来连续逃学了几次,开始和一些逃学的孩子进网吧,玩游戏……无奈中回到家里呆了四个月。直到后来听说艺校有美术专业,才到这里求学。   
     主诉:来到这所学校后,本来以为生活会很轻松,但是却并不是这样。一次数学考试考得很差,让我感到很受挫败。现在文化课学习一直跟不上,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睡觉,晚上却又睡不着。感觉无法适应集体住宿生活,想退学,不喜欢与同学交往,不愿与老师交流,想退学过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 
二、咨询分析 
     (一)基本需要和能力的缺失   
     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学习,造成张帆对“舒适区”的挑战过大。由于母亲教养方式偏于过多照顾,使张帆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加之学校生活无成就感,他一次又一次地退缩——辍学回家上网、玩游戏,以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百般呵护的生活。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想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和肯定,通常包括父母、师长、朋友、恋人等。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就越少,自信心越强。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儿童式自我”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脚本。   
     张帆初二以后连续受挫,使得学习兴趣和动力“滑坡”,在学校生活中无法体验成功,继而丧失学校生活兴趣。来到目前学校后的又一次不适应,实际上是面对困境的又一次退缩,更是缺少自信心的与独立意识的表现。 
     (二)对立与参与的矛盾心理   
     由于张帆一连受挫,对学校产生了较严重的畏惧与对立情绪,加上学校和家长都没有及时有效地干预、疏导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另一方面,张帆又有融入班集体的意愿,有获取归属,得到承认与尊重的需要。因自身的不适应又没有得到帮助,相反感受到的是拒绝甚至是排斥,使张帆陷入更加无力与孤独的困境。 
     (三)内心的孤独与逃避现实的结果 
亲情、尊重、归属、成就感等基本需要的缺失,使张帆产生巨大的内心冲突。内心的无力与冲突导致行为的偏差:情绪不稳定、厌学、违纪、迷恋网吧与游戏、生物钟紊乱等,更加重了客观环境对他的拒绝,使得张帆的自信心再一次丧失,出现行为退缩,选择逃避,又一次将自己封闭在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中。   
     根据对张帆家庭状况及其在小学、初中经历的了解,可以知道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人格特征,以及初中班主任对其所谓“早恋”的偏激处理等对张帆心理造成了伤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目前的状态基本属于:环境不良造成他的学校生活适应障碍,张帆明显地存在着“儿童式自我”的退缩,构成了其人格冲突与发展的障碍。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一)整体策略   
     以“以人为中心疗法”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学校、家庭与辅导老师密切配合的综合性辅导策略。家庭系统给张帆以接纳、积极评价,给他一定的自主机会。学校支持系统避免极端性、否定性评价,搭建张帆在班级表现的平台,给予积极关注,适时肯定,正向强化,进而使张帆生发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其承担责任与积极面对困难的内在力量,勇于挑战面对学校生活挫败而辍学,重新返回校园后又一次遭遇的困境,成为有一定自信心的男孩。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实现倾向”认为,“我们生来就是要向着实现茁壮地成长的”,“如果利于这种成长的条件存在的话,健康的人体组织由于实现的倾向性,在其能力许可下,会移向不断成长。”他还十分强调“发展中的个人需要体验那些在其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人的无条件接受。”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倾听与同理的作用,目的是在无条件接纳中促动张帆觉察与反省,觉察其人格中以“儿童式自我”的眼光来审视个人生活的脚本,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增强自信,从而扰动不合理的信念。形成两种重要的心理体验至关重要:一是自我认同,悦纳自我。觉得自己不错,包括自我控制能力;二是成就感,环境的认同,老师、同学、家长觉得他不错。其中包括对以往经历的接纳,认同每一段挫折都是宝藏,将成为张帆成长路上的基石。在这个基础上,使张帆进一步认识到学习与知识的重要性。 
     (二)辅导过程   
     人的心理失衡与障碍表现皆由不能在当前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承担责任而造成。因此建立合理的信念,树立自信心,培养其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态至关重要。具体措施主要有:明确文化课差距的原因,瞄准具体困难所在;合理安排自己的听课、预习、复习的时间;请老师作个别辅导、并与积极鼓励相结合等。另外在人际交往上,帮助他学习如何主动与身边的人交流与沟通,学习和别人的优点交往,建立自己积极的支持系统,在每一次小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相信自己,坚信“我能行”,逐步强化独立的意识。   
     1.第一次辅导。张帆倾诉,辅导老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陪伴。张帆宣泄了对初中班主任老师的怨恨情绪,对母亲把自己当小孩的教养方式不满,对父亲简单粗暴斥责打骂的沟通方式的愤怒,重要的是对目前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所以强烈要求退学回家。了解了张帆眼下想退学的直接原因:生物钟混乱,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睡大觉,与学校、同学有对立情绪,文化课学习跟不上,不能上网玩游戏,厌倦学校生活的“枯燥”。   
     2.第二次辅导。辅导老师请来了张帆的家长,就张帆去留问题进行了对话。张帆父母执意要求儿子留在学校完成学业。面对父母的“呐喊”声,张帆备感不被理解而心情沮丧,更不情愿留在学校上学。为此张帆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不语。辅导老师对张帆在学校的种种不适应表现和厌学的退缩行为,充分同理后,启发他去联想回家后长此以往的结果,并促动他思考未来人生如何规划等问题。这使他又开始讲话,畅谈自己的美术梦想,情绪渐渐激动起来,心情也愉悦了很多。   
在了解到张帆自我实现的许多有意义信息,如他喜欢素描,希望将来在美术的学习上有所造诣时,启发他思考如何可能实现自己的美术梦想等问题。这使他意识到退学在家上网玩游戏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而是由于不敢面对独立学习生活以及文化课学习跟不上的困难,所以才逃避学校生活。张帆开始动摇了退学的念头,开始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接下来,辅导老师与张帆探讨分析所面临的困难,挖掘他个人克服困难的潜能,进一步强化不依赖他人的意识,并协商制定如何解决困难的计划。本次辅导结束时,张帆真诚地表示将继续学业。   
     3.第三次辅导。张帆自述最近在学校情绪比较稳定,基本能正常上课,虽然有的课听不进去,主要是因为落下的内容太多,比如数学课。但是对有的科目已经明显表现出热情,并且有很大的进步,比如英语课。而且阶段性考试出现了明显的提高,期中考试时,张帆考试成绩在班级排16名(班级人数为35人),有了努力学习后明显进步的成就感和喜悦。辅导老师对张帆进行了充分肯定,强化其有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4.第四次辅导。张帆自述最近情绪有些低落,主要是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原因是文化课听不进去,内容衔接不上,想要找个女生做朋友,目的是让女同学提醒、监督、帮助自己。可是班里又没有女同学喜欢与自己交往,厌学的情绪又有所抬头,内心很苦恼。 辅导老师让张帆做了一次沙盘。在沙盘游戏中进一步了解到,张帆喜欢的动物都是幼小的动物,不喜欢长大了的动物,还明确表示自己也不愿长大。在与张帆探讨与分析这一心理现象的过程中,使他觉察到自己不想长大,是不愿意独立与担当责任。想找女性朋友“监管自己”,体现了家庭模式中他与母亲以往的互动模式,进而意识到这种模式影响了自己的独立能力的培养。 对张帆想找一女生管理自己的想法与母亲的教养方式联系在一起,启发他探究并思考如何去突破,以及还有哪些方式更合适、更恰当。进一步讨论在学校生活中如何进行异性交往,友谊观等问题,调整认知。待形成共识后,协助张帆分析现状,并制定帮扶方案,就以后的学习活动建立支持与关爱系统。 
     (三)辅导结果   
     经过四次辅导后,该个案进入了跟踪阶段。张帆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预约访谈。辅导老师除了个别辅导之外,在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堂上也注意对其进行观察,和班主任以及有关学生沟通,了解其表现。辅导一段时间后,张帆在学习和学校适应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1.期中考试时,考试成绩进入班级中等水平。2.对班集体基本上有被接纳感和亲切感。3.对学习开始产生兴趣,并向其他学科拓展。4.仍出现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满情绪,偶尔擅自离校。5.对父亲敌对情绪略有缓解。
四、个案反思   
     在这个个案辅导中,笔者恰当地运用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态度与技术,触动了张帆的内心深处,矫正了其认知上的歪曲,并激发了其潜在能量,影响到其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笔者注意与张帆的班主任和母亲进行沟通,获得了相应的支持与配合,对张帆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案提醒,凭经验办事、不善聆听可谓心理咨询之大忌,容易陷入主观武断之中,而注意挖掘人的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方能探究出来访者问题所在。听是接纳与尊重,是建立同感的基础。听要拿出真诚,全身心投入,不要随意打断,更不要妄加评论。另外在沟通上要注意:先让来访者讲话,先共鸣,后行动。“共鸣”过程就是咨询者和来访者达到心灵上的“和声”,心理咨询过程要不断有这样的“和声”。   
     此外,本案还提示: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其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应更多地关注并及时肯定,而不是一味地关注不足,使学生感受否定的态度。 
 
点 评   
     该案例在中职学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刚到中职学校,有一些中职生会认为文化课在中职学校不重要,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又会再次体验到文化课学习失败带来的挫折感,产生新的学习和学校适应不良。基于此,该案例辅导老师结合案例主人公的认知和情绪特点,采用以人为中心疗法,重构主人公的积极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成长的潜能,采用家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次辅导改善了主人公厌学情绪,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更为可贵的是,主人公在班级中有了被接纳的感受。 当然,该案例也有一些遗憾,比如主人公仍表现出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满,偶尔擅自离校,对父亲还有些敌对情绪等。如果辅导能够继续持续下去,加入认知和行为调节的训练可能会更为理想。


友情链接